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为了宣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昌平二中内高办邀请了安阳市林州商会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长、林州人杂志主编、红旗渠连环画总编辑、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杨保章老师,于10月13日下午18:00在报告厅开展了有关红旗渠精神的讲座活动。本次讲座旨在使内高学子感受红旗渠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讲座由昌平二中内高办副主任石雪飞主持,内高办主任王继峰、教师李强以及内高全体学生参加了讲座。
在这次讲座中,杨保章老师以共产党人的“为谁奋斗”“靠谁奋斗”“奋斗动力”“力量之源”为引,围绕着“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延续”“为什么要传承红旗渠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杨老师详细地讲述了感人肺腑的红旗渠故事,论述了为什么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能够成功,并通过讲说“林州四部曲”的例子,生动而又深刻地追溯了红旗渠精神的思想渊源,展望了红旗渠的美好未来。
讲座最后,杨保章老师总结道:“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跨入新征程,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的红旗渠精神,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红旗渠精神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通过本次讲座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也唤起了他们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一传家宝,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难与挑战。红旗渠精神将继续在校园中激励着新时代的孩子们。
今天听了杨先生的讲座使我深有感触,红旗渠在我心中烙下了印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他们不仅同心协力,还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与群众一起实现了对红旗渠的梦想。这种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今天,我们在报告厅,听了老共产党员杨先生的讲座。他深刻阐述了红旗渠精神的由来及其深刻的内涵,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挖掘其新的内核,落实在行动中,践行在日常里!
一项工程历时近十年,当地干部、群众全都在一线,用着简陋的设施,克服着艰苦的条件,就拼着一股蛮劲、韧劲、狠劲,硬是从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成了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乡镇,总长度达1500公里。这和愚公移山一样,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向穷山恶水开战,化不可能为可能;但又和愚公移山不一样,愚公是“一人移山,子孙代代无穷尽也”,而红旗渠建设共发动民工30余万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集众人之力,共创奇迹!
听了关于红旗渠的故事,深深的意识到了团队的力量,并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认识到我们处于当下时代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实践和学习,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今天学校组织开展红旗渠精神主题讲座,邀请杨保章老师为我们讲解关于红旗渠的故事,听了杨老师慷慨发言,我了解到了红旗渠的前世今生,伟大的红旗渠深深地激发了我的斗志!
听了杨保章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县人民每日为喝水问题而担忧,全年干旱,甚至彩礼都变成了一罐水。终于在1960年被派去林县的年轻书记决定带领当地百姓开渠饮水,小到十几岁大到六十多,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资金也是由慈善家主出,就是这样的红旗渠精神,使那个贫困的县发展起来,近几年还被评为幸福指数最高县之一,每年的本科生录取率也高达95%到98%。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红旗渠精神也是中国精神。
编辑:王珽
摄影:内高学生会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