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京杭大运河,中华水脉之瑰宝。"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其景如画,岁月悠悠,载历史长歌,通南北商贸,融多元文化。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长周期学习实施研究策略研究》课题组教师带领初二年级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京杭大运河设计跨学科综合作业,借助学生的优秀作业,一起探运河往昔繁华,品传统文化魅力。
京杭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初二年级22班焦雪、孔德妍、孔子妍3位同学组建大运河跨学科学习小组,在王杨老师和荆桂玲老师指导下,走近这条文化长河,探寻运河文明。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唯有一条竟以南北走向"贯穿"一众大江大河。它如此特别,却非天然形成,而是一条长达1794千米的人工运河。它就是京杭大运河。
大家好!我是初二22班焦雪,我代表小组,介绍我们的作品之一:京杭大运河学习成果手账。手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大运河历史悠久,始凿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hán gōu],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的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支撑着国家南水北调战略的东线工程。这个2500余岁的人造工程依然发挥着热量。
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尽显独特魅力。一条运河,既是璀璨文化带,也是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其周边美轮美奂的景观更是多到数不胜数,下面主要介绍令我们小组印象深刻的三类景观。
第一类、运河沿岸六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它们各具特色,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研究运河文化资料,反映和展现大运河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
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外观形似一条"悬浮"于运河之上的"船",在层层水波间航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象征着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
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漕运博物馆完整展现了漕运古迹和历史。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中央广场上有一块巨大的150平方米的大运河水系浮雕图,清晰展示大运河的流向和沿线城市。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展示了聊城与运河割不断的历史渊源。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聊城境内穿过,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带来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位于北京通州。通州向来是运河漕运至关重要的枢纽。大运河向千年古都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从北疆重镇迈向国家首都,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集大成性,首善之区多元荟萃成果又籍由大运河反哺全国,日益巩固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地位。我们会以英文手抄报的形式稍后单独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第二类、运河沿岸的名胜古迹。大河日夜流,孕育了闪耀的文化,沉淀了无数宝贵财富。我们以位于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的镇国寺塔为例进行介绍。它是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僖宗时期,虽历经数次修葺,但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镇国寺塔是大运河全线唯一坐落于河心的古塔,是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三类、大运河生态美。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水运绿色低碳转型,高度重视运河生态修复与野生鸟类保护,吸引了白鹭、夜鹭等野生鸟类来运河栖息繁衍。白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称为"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也有"环保鸟"的美誉。成群的白鹭在运河上觅食、嬉戏,成为一道美丽的生态风景线。
除此之外,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独特风光,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多了解,也可以实地亲身体验。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地理上缩短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政治上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上推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军事上是一条重要的南北军事战略通道,大运河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连接了多个地域的文化,促进了南北交融。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千百年来,大运河日夜奔流,滋养兆民,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明标识。今天,这条巨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带,正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散发着新的时代光彩。
跨学科实践活动中,荆桂玲老师鼓励我们走进博物馆,用英语把自己体验和实践得来的感受记录和表达出来,传播和弘扬中华文明。我们小组三人不谋而合,选择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借助此次机会,一同来探寻这条古老运河与北京城的不解之缘。实践活动使我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运河文化的理解,坚定了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决心。
在京杭大运河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收获满满,成就感满满。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逐步深入领略了大运河的文化魅力。从而,读懂了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京杭大运河并没有成为历史遗迹,历经2500年发展,成为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第二、这次活动是一场跨学科学习的盛宴。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学科无界,创新无限。历史学科帮助我们了解大运河的发展脉络。语文、地理、英语、生物等学科在实践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第三、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有效查询检索资料,热爱上走进博物馆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空间。我们也学会了有效交流和团队合作。大家分工合作,我们三个分工进行资料收集,三人一同进行了实地考察,焦雪和孔子妍负责整理总结,我负责视频制作,大家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困难,最终共同呈现出精彩的成果。
活动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合作时间不够。为此,我们把所有的任务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大家分工来合作。利用课间和午餐后的碎片时间沟通进程和解决面临的阶段性困难。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也认识到在今后面对困难时,我们要自信,勇于从多角度尝试解读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反思,吸取经验,在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次实践活动,开启了我们探索知识与成长的新旅程。今后,我们会更加热情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深度学习,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介绍部分
大家好!我是来自昌平二中初二22班的焦雪,是一个乐观且努力的女孩。乐观助我克服困难,不断努力。我坚信努力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学习上,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因为我深知学习是一个拓宽自身视野,习得更多能力的机会。虽然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充满挑战,但是热情与专注总能助力我迎难而上,不断突破。
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尤其喜欢编程。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我发现很多女孩子也很热爱编程。编程依赖于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编程有助于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大有裨益。
作为学校机器人社团的一员,我积极参加各项编程方面的比赛,并在区级、市级、国家级比赛中收获颇丰。通过不断努力,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决赛中获得铜奖。
我的兴趣爱好以及跨学科实践活动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提升了我与人交往和合作的技能,帮助我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将珍惜时光,心怀少年强国梦想,通过乐观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大家好,我是孔德妍,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自己。
在大运河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我主要负责资料查询和视频剪辑的工作。为了给团队提供全面且准确的资料,我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论文,还在网络上云参观了多个运河主题博物馆。在视频剪辑时,我精心挑选素材,运用各种剪辑技巧,力求通过视频生动地展现大运河的魅力。
我兴趣爱好广泛。绘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拿起画笔,我就能在画纸上描绘出我心中的缤纷世界。而阅读更是我生活里的挚友,不管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还是严谨科学的科普读物,我都爱不释手。沉浸在书海中,我仿佛置身于奇妙世界,视野得以拓宽,思想也更加丰富。
在学习上,我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课堂上,我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做好笔记,不放过任何重点。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会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绝不让疑惑过夜。课后,我主动复习,通过做练习、归纳总结等方式巩固知识。为了提升综合能力,我还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广泛涉猎课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我期待与同学们更多地交流与合作,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和领域。
大家好!我叫孔子妍,很荣幸参加了大运河跨学科实践活动。当我们分工合作完成了一本精美的成果手账时,我更加热爱跨学科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我知道,在课堂之外,我也在成长!
平时学习上,我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力求在各学科领域深耕。面对复杂问题,我不会退缩,反复钻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为了攻克数学难点,我每天坚持做相关的练习题。遇到难题,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也会反复钻研相关解析视频。目前,我的数学成绩获得了显著提高。为了提升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我坚持跟读英语原声材料,模仿发音和语调,还积极参加了英语角活动,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目前,我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
我有丰富的兴趣爱好。我热爱读书。无论是引人深思的文学名著,还是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我都会沉浸其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我还热衷于练琴,每日坚持练习,在悠扬的琴声中享受宁静与美好。
通过此次跨学科实践学习活动,我收获良多,更加坚信合作交流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并让我们获得快速地成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同学们一同进步!
荆桂玲教师点评
焦雪、孔德妍、孔子妍三位同学对京杭大运河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兴趣浓厚。他们组建了大运河跨学科小组,探究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原因。她们分工查询大运河的相关资料,一起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深度学习,持续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深入领略了大运河文化。从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手帐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参观英文手抄报中,可以看到她们对"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的理解、大运河穿越时空迸发出的新活力、以及她们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决心和行动。
她们在参观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后,挑战自己用英语手抄报的方式传播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手抄报上记录了她们的参观体验,如大运河博物馆的外观和馆藏,京杭大运河通州段的发展史以及京杭大运河的线路和历史作用。为此,她们学习博物馆相关的词语和表达,反复锤炼自己的英语表达,并且向英语老师反复请教,确保了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她们的英语能力获得了提升。她们还精心地手绘配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呈现效果。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少年了解和深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王珽
摄影:荆桂玲 焦雪 孔德妍 孔子妍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