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王莎莎老师, 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高三(14)班主任。作为一名入职将近三年的年轻教师,她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这个平凡的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莎莎老师以校为家,兢兢业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敬、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信任。
在教学上,她认真钻研,虚心求教。在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研究现场会上,她的《空间中的垂直关系(一)》的研究课,获得了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研究课《二面角及其度量》在北京市中学数学科2018-2019学年“示范性教研活动”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她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她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其本人也荣获数学竞赛昌平区优秀指导教师。
行动不止,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不止。她撰写的论文《浅谈直观想象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体现与落实》《对高中数学类比的方法的研究》在北京市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对高中统计教学的思考》获北京市第六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二面角及其度量》教学设计在“2019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在班级建设工作中,她主动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前辈请教,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严与爱并存,关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与学生相处,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乐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跟她一起分享,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莎莎老师。同时,她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所带班级曾被学校评为“金牌团队”。
心系学生,用爱赢得学生信任。阿超是从其他城区考入二中的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将近三个小时。从没离开过父母的阿超,在高一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不安全感,常常想要逃离学校。为了帮阿超尽快适应,王老师抓住他点滴成绩,表扬夸赞他。渐渐的,阿超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逐渐融为班集体的一份子。一个周五的下午,阿超突然感觉胸口疼,喘不过气,害怕地哭了起来。王老师一边安抚他,一边联系阿超父母,但家校距离太远,等阿超父母接到阿超再去医院肯定是来不及了。挂掉电话,王老师当即对阿超说:“别怕,老师送你去医院,爸爸妈妈随后就到!”就这样,王老师带着阿超打车去医院,直到阿超的爸爸妈妈赶到医院。经历这件事后,阿超与老师、同学们的感情更升温了。在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下,阿超成为自信、快乐的阳光少年。阿超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改变,十分感谢王老师,执意赠送王老师一幅锦旗表达由衷的谢意。
新冠疫情来临,作为班主任,王老师每天监测学生体温,关注学生身体状况;每周开一次班会课,两周开一次家长会,通过远程视频,指导学生科学防控;随时随地电话交流,为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缓解学生以及家长的焦虑,家校一起全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指导学生填写综合素质平台,一一审核,为学生档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停课不停学,为了保障线上课堂的正常进行,王老师积极探索各种直播软件,深入探究直播软件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变身为“十八线女主播”,同时还为年级组其他老师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课堂之外,王老师又钻研了如何利用APP进行线上批改作业;每晚8:00-9:00,按时守在手机的另一端,为学生答疑辅导。
高三复课期间,除了每天做好晨午检工作,为学生测量体温外,随时随地提醒学生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距,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次模拟考之后,帮助学生分析成绩,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变身为知心大姐姐。高三复课初期,虽然学生可以返校上课了,但在校时间还是有些短,为满足孩子的求学需求,王老师又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学习的条件。全面复课后,每天下午5:00-5:30的答疑时间,王老师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室。
6月11日北京市又出现新的疫情,6月17日学生被迫转为居家学习,而高考迫在眉睫,部分学生心情波动较大。王老师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焦虑。为了陪班级学生平稳度过高考前这段时间,她在线上开了一个视频自习室,每晚6:30-11:00准时上线,有需求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王老师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拼搏的背后,有人在默默陪伴,与他们同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即便高三的工作繁重,她仍利用休息时间去社区站岗,支援社区防疫工作人员,积极传播正能量,将防控工作变为教书育人的课堂,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初登三尺讲台,虽心有忐忑,但她一直以拼搏为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旗致敬!
编辑:王珽;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