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思政大讲堂第十三期

2021-04-14 浏览量:1929

作者:李继阳 | 文章来源:政府街校区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家校共建共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是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根基,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继阳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还是学校教育的科学体系,循序渐进的发展,以及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文影响,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流动,直接刺激家庭更加专注于子女的教育成就,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寄予积极的关注与极高的期望。与此同时,中国的家庭也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而经历重大的转变与变革,给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课题与挑战。由于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客观存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与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家庭结构与关系的震荡而变得更加复杂与突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家庭之于教育,其意义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在于从什么视角考察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转型,加之全球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共同影响,中国家庭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不断增加的家庭压力,常常导致家庭危机出现,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阶层认同、社会公平、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险和保障等与家庭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与就业期望等家庭背景因素的变化对孩子的学校教育有显著的影响。这些家庭变革直接导致中国家庭的教育能力日益下降,不少家庭没有担负起教育的职能,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极大的不均衡,家庭所积累的社会矛盾也开始在学校聚集,并日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传统价值取向还在一定范围内深刻影响着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导致“学校教育家庭化”趋向的加剧,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与压力开始向家庭大量迁移和延伸,导致家长因学校布置的繁重家庭作业,而疲于应付。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不可低估与忽视的力量。中国社会变革对于家庭的影响日益加剧,国家和政府必须全面审视家庭及其孩子的学校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国学校教育改革必须将家庭纳入中心范畴,认真研究家庭在教育变革中的地位,重构稳固而有效的学校变革发展的支撑体系。

党的十九大重申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发展素质教育”。前者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2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后者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两个战略”是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的使命,方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路径是素质教育这个全新的育人模式。

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化改革家庭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思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并且,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探索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指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020年12月

(本文作者李继阳,系昌平二中教育集团党委委员、昌平二中德育副校长、昌平二中教育集团政府街校区党总支书记)

 

编辑:王珽

审核:王洁睿

code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code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