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思政大讲堂第十五期

2021-05-10 浏览量:2202

作者:寇亚楠 | 文章来源:党办

对课程思政理念实践的初步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坚实框架,更是育人工作的灵魂基础。”

——寇亚楠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的提出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8号)。该文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党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期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改革十余年来,很多地方已由最初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阶段思政课程改革衍化为大中小学校贯通的一体化建设工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采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教授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以德为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采用“三全”育人的形式,将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追求协同相涨的效应。在上海、北京、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值得教育同行们参考借鉴。

3初中教育与课程思政

初中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从培养教师的思政课程意识做起,通过深入分析、开发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扎实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专业 “核心素养”三位一体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个别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而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探索的步履比较艰难,不少工作还处于初探阶段,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

二、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对课程思政的含义认识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然而,不少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德育课程教学上,认为只有德育课程、政治课程、思品课程才需要思政。其次,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德育课教学老师的事情,作为其他学科教师就不需要思政了。

2.教师教学质量的理念需要重新定位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方向的认识需要重新定位。不应单一追求学习或能力某一方面的提高,尤其是中学老师。中学阶段正是一个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老师没有抓住关键时期,可能在后期,当面对扑面而来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光是学生们需要接受学习,在校工作的老师基本职业技能也需要全新再学习。鉴于此,中学教师更应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把服务学生长远发展作为己任,把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作为终生目标。

3.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欠缺

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欠缺,选择课程思政内容与载体的能力需要提升。教师是教学思想的传播者,是教学理念的践行者。教师职业素质成熟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良好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案设计需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由于对课程思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导致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不够,呈现的方式和载体设计欠缺。因此,必须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的选择路径,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做到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显得自然而然,不生硬干瘪,扭捏作态。

4.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教务部门在推进课程建设时,在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没有明确要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导致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乏力。老师在进行备课时也没有抓手,缺少统一量化的标准。

5.教师教学改革动力与激情需要提升

从大环境看,各个地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统一,因此导致学校在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相应的激励措施也不到位,受其影响,教师也缺乏了改革的热情。

三、解决课程思政问题的路径

1.制定、完善课程保障措施

从学校层面看,要制定一套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运行保障机制要从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方法入手,制定规范化的课程思政管理办法,以便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学校教务处应明确将思政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作为课程质量标准的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要点,要加强对课程培养方案、教案、教材选定、思政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

3.建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交流机制

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把好各个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选择关。全体教师应重新审视、完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业标准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形成包含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学校应着力搭建一个由党委牵头领导,教务处、德育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组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切实推进思政课程构建、综合素养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

4.对思政课标准重新定位

在这个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要博学、优雅,而且要懂得如何做一个正直宽厚的人,并且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对于正在改革的中学要加快制定能够让学生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打好基础。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使教师有能力将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并同时强化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5.深入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任课教师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政治科学的各个领域,要及时把国家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在时代前沿、更有穿透力。对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而言,要切实突出核心素养要求以及教学的育人导向,依据不同性质的学科课程,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典型案例收集,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载体,让各学科课堂上出“思政味”,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等。

比如,我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会竭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感受到象征国家礼器的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发达与精致工艺,感受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也会带领学生深刻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乐观精神,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带着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的使命感来学习历史。尽管不少学生到最后可能并不能完全记住课上讲的具体的细节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让中华民族的精粹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以及灵魂中,坚定了未来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

2张脉强《教育部评选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材》2010年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

4冯建华《形式与政策》2015年

5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报《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2018年

(本文作者寇亚楠,系昌平二中教育集团西环路校区党支部委员、学校团支部书记,历史教师)

 

编辑:王珽

审核:王洁睿

code

电话:010-69742458
政府街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5号  邮编:102200
回龙观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跃园2区31号  邮编:102208
实验二小校区:   
   东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腾苑二区30号  邮编102208   
   西区: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东区26号  邮编102208
西环路校区:北京市昌平区西环南路31号  邮编:102200

code

扫描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