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秋季作为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昌平二中特此向各位学生和家长发出以下健康提示。
一、秋季常见传染病
秋季,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其中,秋季腹泻、手足口病、新冠和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尤为常见。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校园内的聚集性疫情,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影响。
二、预防措施早知道
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咽痛、咳嗽、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流感病毒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发病前1天到发病后2天排毒量最大。
提倡使用环保型消毒剂,定期对学校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空气消毒。鼓励学生课间多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在流感高发季节,学校可考虑组织学生接种流感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
2.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冠病毒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通过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以发热、乏力、咽痛为主要表现,部分轻症新冠感染者可能临床表现较轻,甚至呈现无症状感染者的状态。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最好有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3.诺如病毒等秋季肠道传染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为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俗称“冬季呕吐病”,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居多,诺如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短,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传染性强、耐受性强、容易变异、传染迅速、感染途径多,并且抵抗力强,能耐低温、耐酸,不容易杀灭。
饮食卫生很重要,特别是在校园食堂和校外小吃摊的选择上,学生和家长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场所。推广“七步洗手法”,确保学生在餐前便后及接触公共物品后正确洗手。学校应定期检查食堂员工的健康状况,确保食品处理过程的卫生安全。
教育学生识别并远离呕吐物和腹泻物,一旦发现应立即向老师报告。学校应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时能够迅速隔离患者、消毒环境并通知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饮用水的监管,确保水源安全,避免生水直接饮用。
4.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发生4-7月份以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幼儿为易感人群的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和手、口、足、肛周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多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
除了勤洗手和消毒玩具外,还应注意定期清洁和消毒学生的书包、文具等常用物品。学校应加强对公共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点。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避免随地吐痰、不随意触摸口鼻眼等。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除了上述针对性预防措施外,学生们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四、学校与托幼机构责任重大
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必须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等制度。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要做好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家校合作共筑健康防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同时,家长还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
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编辑:胡锐
审核:王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