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 仁爱 博学 笃行
“教育的核心在课堂,美好教育的起点在课堂”。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启动第四期青年骨干教师“手拉手”项目,专家助力青年教师,共同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学科
曹海月老师授课七上4.2让家更美好,围绕如何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体味蕴含在生活点滴中的亲情之爱,明白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懂得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知道家庭成员要共同分担、相互协作,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家庭建设作出贡献。
专家李婉华老师点评,本节课备课充分,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参与度高,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课堂活动既有小组讨论、又有情景剧表演,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教学,把握了学情,提升了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度。在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如鼓励家长录制“爱的告白”视频,在学生观看后及时询问感受,学以致用。
张诗语老师授课内容为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促进民族团结》,张老师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歌曲、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专家李婉华老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采用“任务—情境——问题”的方式梳理框架逻辑,同时应参考中考题,例如,2020年中考题“一个都不能少”,从而让学生在提升解题方法的同时,提升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地理学科
宋昕孺老师授课主题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讨论地球的名称是“地球”还是“水球”以此分析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学生通过问题链总结海陆分布规律,地表海陆所占的比例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表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是被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世界海陆分布极不均匀,不管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讨论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和相对位置来分别描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3.活动三,学生根据所学在空白A4纸上一笔将世界海陆分布画出来。
专家刘跃轩老师评价,课程首先通过宏观的视角,引导学生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即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分布特征,并巧妙地利用地球仪和地图,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和形态差异。这种直观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程的亮点在于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动态地图、卫星图像和实地考察视频,又重视学生。
郝玉鑫老师的课堂内容基于大概念,站在地理空间格局视角,运用分类、分区思想,带领学生学习《世界地形》,是对前期运用空间格局视角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的再一次应用。本节课从地形类型(分类)、分布(位置)、地势起伏(空间组合)等方面认识了陆地地形、海洋地形,空间组合、空间结构思想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迁移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空间思维,并为后续学习气候、人口、农业等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学习树立了空间格局的思想。
专家刘跃轩老师评价本节课,基于大概念,站在地理空间格局视角,运用分类、分区思想,组织学生学习《世界地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思想、综合思维。郝玉鑫老师深入研究大概念教学,应用于课堂,优化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品质,正从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生物学科
刘霞老师围绕《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课题,通过演示实验比较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以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过程,实验设计巧妙,利用透析袋模型直观展示了淀粉分子由于较大而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较小可以穿过透析袋进入水中,帮助学生理解大分子物质需分解为小分子才能被吸收的原理。
专家赵京秋老师认为刘老师上的这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方法既立足于学科知识,又注重思维的考查和能力的体现,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荆心老师以“生男生女的秘密------人的性别遗传”为课题,借助多媒体动画慢放染色体行为,助力学生攻克重难点。讲解遗传规律,用生活化实例类比,像把染色体组合类比为“搭积木”,直观展现性别遗传的组合方式,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专家赵京秋老师建议荆老师,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借探究式提问,如“生男生女概率为何接近 1:1,哪些因素会打破平衡”,引导学生自主挖掘遗传本质,锻炼逻辑思维。精简习题,聚焦核心考点,高效巩固所学。
物理学科
华丽芳老师本节课作为电功和电能后的第一课时电功率,在建立电功率的概念上是重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建构电功率的概念,精心设计了40w和2400w的电器进行对比。由上节课电能表的转速快慢情景引入,通过对比灯泡和电吹风在工作时,电能表中转速的快慢不同,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专家王颖老师建议华老师更放心大胆的交给学生进行学生活动。尤其是用停表进行实验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刘雁冰老师的课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功的计算练习以及规律总结。课堂精选四道电功的计算题,并通过计算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电功规律,再通过理论推导证明规律的普适性。在本节课中学生经过了完整的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专家王颖老师表示,本节课四道电功计算题选的有代表性,题目的计算结果指向性明确,便于学生寻找规律。理论推理过程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王老师建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学科
李欣老师《第二章 第二节 化石燃料与燃烧调控》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到能源对国家发展、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及全球能源消耗结构,认识到目前人类需要的能源主要是三大化石燃料。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燃烧的再认识,从元素组成角度认识三种化石燃料的产物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进而了解新型燃烧的种类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霍京梅点评:本节课课程是在学习完燃烧之后将第五章的内容与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的整合,结合地形认识到中东石油丰富的主要原因,认识了化石燃料形成的基本条件,融合了地理、历史、化学学科,内容连贯,思路清晰,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吴卫红老师《第二章揭示燃烧的奥秘第一节初步认识燃烧》第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远古时期“北京人”取火、保存火、管理火的章前图,引入对燃烧的认识,得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再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对燃烧的认识过程引入对可燃物燃烧必要条件上来,设计学生活动,探究可燃物燃烧的必要条件。
专家霍京梅老师点评:本节课课程过程非常流畅,思路清晰,学生活动设计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参与课程活动非常到位,同时也注意及时反馈学生思考,互动好。本节课选用的素材也非常好,引导过程也很棒,每个环节时间安排合理,重点突出,是一节很棒的课。注意的地方是学生阅读史实时不着急提示学生,让学生更多的自己体会。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拉手是最美的遇见。初心不改,携手同行,我们将带着收获与成长,继续奔赴教学第一线,凝聚育人力量,在思考和实践中前行,推进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编辑:胡锐
图片:第四期“手拉手”参训教师
审核:王洁睿